【轻松】走进红色博物馆感受红色文化
发布时间:
七一临,作为的生日,它早已深深铭刻在全和全各族人民的心,成为人们每年进行纪念的节日,成为节日文化的一部分。
津战役纪念馆
珍贵藏品再现峥嵘岁月
津战役纪念馆是一座全面展现津战役伟大胜利的专题纪念馆。1997年7月23日正式建成开馆。自建馆以,接待内外各界观众1800万人次,53位和家领导人莅临纪念馆视察指导。几乎每天都会有各类团体到这里进行日活动,在讲解员的详细讲解下,这里成为天津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帮助人们了解那段历史,感悟革命先烈为天津解放所作出的牺牲。
聂荣臻元帅最后一次题字
津战役纪念馆坐落于天津市红桥区子牙河畔,占地面积4.7万方米,建筑面积1.4万方米。到纪念馆主建筑面前,冗长的台阶上刻着三个鲜红的大字──民族魂,抬眼望去,便是由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的津战役纪念馆。
据悉,当年聂荣臻元帅受邀题写馆名时已经91岁高龄了,他先用笔写了一遍,但因体弱无力,字写得不是很好,边写边说,我的右眼看不到了,手也不听使唤,写得不成样子,今后题不成字了。这也成了聂荣臻元帅生最后一次题字。第二天,聂帅经过反复思量,仍然觉得题字不够满意,便请工作人员把1987年他为津战役一书题写书名的复印件找出,在上面用碳素笔写了纪念馆三字,作为馆名用。
步入主展馆,记者观察到,当日到馆内参观的人不少。许多人在游览完整个展厅后,都会在旗面前驻足,庄重地举起右手,对着旗宣誓,用这一神圣的仪式给此次的游览画下圆满的句号。
很多珍贵展品自无私捐赠
津战役纪念馆宣教部副主任唐凤红向记者介绍,津战役纪念馆主展馆内详细介绍了津战役的整个过程,并展出了许多珍贵文物。例如聂荣臻元帅在津战役使用过的勃朗宁手枪,这只手枪被聂帅一直携带在身边,用以自卫防身,见证了聂荣臻元帅的峥嵘岁月。
在这些珍贵藏品,刘后同在北和解放期间的日记──北京古城和战略让记者印象最为深刻,唐凤红为记者讲述了这件展品背后的故事。刘后同是民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的老师同乡密友,自1948年10月30日至1949年1月22日,刘后同在傅作义身边陪伴了85天。在此期间,他每天都将发生的主要事件记录下。新成立后,为了把北和谈这段历史真实地传给后人,刘后同将85天日记整理成册,命名为北京古城和纪略。
纪略主要记载了刘后同参与北和解放的重要事件,真实记录了傅作义的思想波动以及刘后同为促成和的不懈努力,以致操劳过度致使右眼失明。在刘后同写的纪略日记就有这样一段记载,早八时,客始起床,而右目暮然,竟失明矣。经询医生,则云血管受到剧烈刺激破矣。无法治,惟善静养。余辛亥受弹伤,而甘肃独立成今少一目,使北果得和,无恙,有何可惜。刘后同也因此被世人誉为和老人,1997年,刘后同之子刘开敏将纪略捐赠给津战役纪念馆。
据唐凤红介绍,津战役纪念馆有很多展品都是当年参与过津战役的将帅或他们的亲属赠予纪念馆的,其还不乏多件家一级文物。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才让这些珍贵展品得以面向世人,也更直观地再现了津战役胜利背后的曲折和艰辛。
英烈名录墙后有无数感人故事
主展馆的最后一个展厅是英烈业绩厅,展厅的是一块高2.8米长22米的红色大理石,它的两面刻满了为津战役壮烈牺牲的烈士的姓名。津战役,人民解放军的7030名优秀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生命。但是,由于战争的特殊性和条件的艰苦性,有许多战士牺牲时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成为无名英雄。
津战役纪念馆在每年的清明节和1月15日天津解放纪念日,都会举行大型的缅怀英烈活动,让烈士家属们到英烈名录墙前祭奠亲人,寄托哀思。唐凤红还为记者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一次,一位年花甲的老人到烈士墙前,在烈士张洪俊的名字前献上一束花环和一双布鞋。她用洁白的手帕,轻轻擦拭着烈士墙上张洪俊的名字,然后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她是烈士张洪俊的妹妹张洪舫,当年哥哥因痛恨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毅然参加八路军,那一年他15岁,所在部队不久又被编入北野战军第9纵队。
张洪俊一走就是两年多,母亲每日都在盼望儿子的归,好不容易等到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北野战军浩浩荡荡入关,老母亲多方打听才得以见到儿子一面。母亲见到儿子,泪流满面,抚摸着儿子的脸说,我的儿呀,长高了,长壮了,娘就放心了。张洪俊笑着说娘有啥不放心的,部队对俺们可好了,就是想您和妹妹,本想请假回去看看你们,再一想,不如等打完天津,儿子立了大功再见您。最后,张洪俊自豪地说娘,俺入了!
没想到,这一见竟是永别,两个月后,津战役结束,接到了张洪俊的阵亡通知书。得到这个消息,全家人悲痛欲绝。母亲经常对张洪舫说你哥哥参军前就想要一双新布鞋,可直到他当兵走,也没穿上娘做的布鞋。布鞋成了母亲心一辈子的遗憾,这次,张洪舫带上布鞋看哥哥,对着哥哥的名字说道哥,你想要的新布鞋,娘让我给你带了。
像这样感人的事,在津战役纪念馆内经常会发生。唐凤红说,每个在津战役纪念馆的工作人员都有一个特殊的工作惯,每当注意到有特殊意的访客,他们都会留下客的联系方式,询问他们的意,还会定期前往一些老兵的家去看望他们,在唐凤红眼,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记录这段历史,拜访津战役的亲历者,听他们讲讲当年的故事,对于我们的讲解工作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并且我们还会邀请老兵们做专题讲座,他们都非常愿意参加。让他们用亲身经历给前参观的人们普及爱主义教育,能够更加深入人心。
我们这样向孩子普及红色文化
走出主展馆,记者到津战役纪念馆的大型室外防教育园──军威园。这里陈列的是陆海空三军捐赠的16件大型兵器,其62丙型护卫艇是海军捐献给地方的最大兵器,彰显了我强大的军事实力。
除了对展馆内部精心布置,津战役纪念馆还经常举办多种红色文化特色活动,例如少年军事体验营,是专门为612岁的儿童设立的,孩子们可以体验一日军营生活,在一天的体验结束后,津战役纪念馆还会为每个孩子颁发体验证书并举行阅兵式,让孩子们在体验接受红色文化教育,成果显著。
马上到暑假了,津战役纪念馆还将举办红色讲解员活动,为期57天,培训孩子们讲解员礼仪,并让他们真正地参与到讲解津战役纪念馆的活动,在宣讲的同时了解红色文化,并感染带动身边的同学一起加入到宣讲队伍,无形起到了传播红色文化的作用。
唐凤红说,津战役纪念馆一直将向少年儿童普及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宣传的重要工作,我们曾经做过一个问卷调查,一百个孩子里几乎没有几个知道天津解放纪念日是哪一天的,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工作还没有做到位。这段历史离现在的孩子们相对较远,他们对于战争的了解还是停留在书本阶段,我们希望让他们能够亲身参与进,通过游戏的形式了解红色文化,培养爱主义教育,这样记忆会更为深刻。
颖超纪念馆
红色文化传播深入人心
颖超纪念馆坐落在景色怡人的水上公园风景区,是家4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是全爱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廉政教育基地家一级博物馆。馆内藏品丰富,文物价值弥足珍贵。年,纪念馆在布展和宣讲服上下功夫,用多姿多彩的形式普及红色文化。
特色展览让红色文化离我们更
记者采访当天,正值纪念馆特色展览──颖超的家风开幕,前参观的游客众多。此次展览自6月23日起,为期三个月,在纪念馆主展厅三楼展出,主要展现的是总理高度重视家风,严格要求自己配偶亲属以及身边工作人员,在家风建设方面为广大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起了一座丰碑。
纪念馆宣教部副主任王乃嘉向记者介绍,此次展览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此次展览不仅是为的生日献上一份贺礼,同时也是响应主席自十八大以,在的干部清正廉洁问题上强调的家风建设问题。家是最,是千万家,家是的根本。相信此次展览能够给前参观的人们带一定的启发。
在纪念馆讲解员马艳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此次展览。展览从总理生活作风的勤俭节约,对身边工作人员的严格要求及对家属的严有爱等几大方面,全面地展现了总理对家风建设问题的重视程度。
例如展览展出了总理当年亲自制定的颖超家规,其就着重提到生活要艰苦朴素,亲属不得宣扬与自己的特殊关系,不能搞特殊化等问题,体现了总理作为家领导人严于律己,同时对身边人也严格要求的优良品质。
这时,记者注意到展览还展出了一张1955年11月西花厅房租水电费收费统计表,讲解员马艳指着这张统计表对记者说从这张统计表就能看出总理当年的清正廉洁。从统计表上能看到,总理每月都是按时交纳费用,从不搞特殊化。而且,其交纳费用最高的不是房租,却是电费,证明总理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但因此生的费用,总理从没让家支付过,都是自己掏腰包。
传播红色文化要带进走出去 当问及馆内是否有镇馆之宝时,马艳带记者到了一个骨灰盒面前,这是和颖超用的一个骨灰盒。总理在生前曾说我死后不要占用家的分毫土地,要将尸体火化,把骨灰洒在大地上,洒在河里能喂鱼,洒在田里能施肥,让我死后还能继续对家作出贡献。总理去世后就将他的四分之一骨灰洒在了天津。
1982年6月17日,颖超也立下遗嘱,死后要同总理一样,将遗体火化,并将骨灰全部洒入了天津的海河。马艳解释道和颖超是在天津相识相知相爱的,他们经常称天津是他们的第二故乡,这也是为什么最后颖超纪念馆能够建在天津的原因。
除了特色展览,王乃嘉提到纪念馆在传播红色文化方面有两大特点,一个是带进,一个是走出去。纪念馆采取全面开放讲解的形式,每天定时安排29场免费讲解,每隔一刻钟便有一场,每场40分钟,这在天津博物馆内是唯一一例。
马艳便是讲解队伍的一员,她均每天要讲解78场,赶上特殊节日或活动时,场次还要增加,最高纪录曾经一天讲解11场,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作为讲解员,我们心始终谨记一点,每个到这里参观的游客可能是第一次,也可能是这一生只这一次,所以不管多累,我们都要拿出最饱满的状态,让他们的这次参观之旅能够有所收获,不留遗憾,这才是我们工作的意义,也是对红色文化传播尽自己的一份力。
2005年,纪念馆宣讲团正式成立。这支由纪念馆优秀讲解员组成的宣讲队伍,主动走出去,出色地完成了一次次对外宣讲的任,并被评为理论宣传先进集体,这在天津博物馆还是首例。
王乃嘉说宣讲团是我们纪念馆的一大特色队伍,成立十三年,我们走进文献研究室,组部,外交部,天津市委宣传部,各级政机关,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高校,甚至走向田间地头。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宣讲内容及形式,我们希望能够利用这种形式,将红色文化传播出去,让精神的时代意义更加深入人心。
各年龄人群都能感受红色文化魅力
在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纪念馆作为爱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将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与学生素质拓展课外活动有机结合,开发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青少年社教项目。
其最受欢迎的便是荣誉教室里的生动一课。在纪念馆主展厅一楼展区的一角,还原了总理青年时期在天津南开学校上学时的课堂原貌,据讲解员马艳介绍,当时学校的座位都是按成绩排的,总理的座位就在第一排的间,书桌上还摆放着总理当时用过的文具。
荣誉教室的生动一课就是让孩子们坐进这间教室,由讲解员作为老师为孩子们上一堂课,讲述总理当时在学校刻苦学,友爱同学的故事。这种身临其境的形式,能够让孩子们快速地融入到当时的环境,深刻体会总理的所作所为对他们起到的教育意义。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注意到在纪念馆的序厅正在举行一场员宣誓活动,参与的是一群老人。从王乃嘉那里了解到,他们是南开区养老心的老人们,马上到七一的生日了,他们自发组织,要参观纪念馆。
这群老人均年龄70岁,有些还是坐着轮椅的。参观后,他们纷纷表示,总理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他们这一代人,这里参观感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听完讲解员的讲解后,老人们激动地拉着他们的手说道,拜托你们一定要好好将总理的事迹传播出去,不要让这段历史被埋没,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向如此伟大的领导人致敬,永远怀着一颗崇敬的心向他们学。
活动的最后,一位年90岁的老人,向纪念馆献上了他对的生日的一份贺礼。两张红红的剪纸,一张是朱德刘少奇四位伟人的头像,另一张是庆祝成立97年的主题剪纸。这是老人不分昼夜辛辛苦苦剪出的,在剪纸的右下角,老人写下了今天的参观感受,爱主义阵地,瞻仰受教育。缅怀总理,深深怀念您。
上一篇:【爆】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如何守护和传承乡愁? 下一篇:【时间】免费开放!深圳蛇口海洋博物馆终于开馆,海底世界美翻了!